在近公布的关于留美学子各类数据总结报告中,不约而同的提到低龄留学是现在的新趋势。《低龄留学美国调查报告》中提到大部分出国的初衷是为了获得更好地教育,逃离国内现有的应试教育体制,希望孩子成为更独立,自由且优秀的人。那么通过在美式课堂上的学习,小留学生们会否真能得到更好的教育?
散漫探讨式的美式教学内容让人听不懂
中国泸县二中高一、高二部分学生近日来到美国加州南麓私立学校,开始了为期14天的交流学习,全方位地感受美国中学生课堂学习、课外活动。
在南麓私立学校,大家通过分班考试,分到4个不同的班级与当地的学生一起学习。小班化教学,浓厚学习氛围让同学们充满期待,但第一天插班学习,大家就有诸多不适:散漫探讨式的教学内容让人听不懂;数学课教授的内容感觉小儿科;和老师同学互动交流不够;没有学到知识性的东西等。
“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老师讲,自己作笔记,识记知识,然后做老师布置的作业的学生而言,确实难以接受 ,这也是一个culture shock吧。”学生张旭说。
下课后,领队老师迅速与同学们沟通,告知他们此行的目的是感受美国课堂教学,学习方式,课外活动,文化差异等,从而反思并改进自我的学习模式。接下来的几天,学生们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体验,得到了不同的收获。
领队老师表示,这实际上也反映出中美两种教育体制下评价体系的差异,中国的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评价较全面了,但由于现行高考的存在和教育现状,仍然是以知识为主来评价学生的;美国评价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:knowledge知识,inquiry探究 ,communication 沟通 ,application应用。
中国河南郑州24中教师张志红曾参加了国家汉办的项目——赴美对外汉语教师志愿者,她支教归来后提到对美式教学的印象。她表示,美国的学生自主性高,课程多样,选课退课自由;学生们走班上课,时间集中,强度很大;而学生的课余时间多,可以进行打工,补习,参加社团活动等。
美国其实把学生的成绩看得很重
随着中国高考改革的到来,课程改革也更为迫切。在近日于广州举行的“课程建设与教师课程领导力发展”论坛,中美校长就课程改革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。
现场把中美校长进行混合分组,采用案例讨论的形式,让中美校长对案例讨论的答案进行现场选择,呈现中美两国教育工作者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选择。
案例是这样的,一位校长想引进美国的STEM课程来进行本校的课程整合,却鲜有教师响应,问应该怎么办?在5个选项中,A选项是:“给出特殊政策,允许参与STEM课程试验的老师在一定周期内不参与常规的评估测试,甚至包容考试成绩在某个周期内出现一定程度的滑坡,吸引老师参加试验。”值得关注的是,该选项没有一位美国校长选择,全都是中国校长选的。
“美国其实把学生的成绩看得很重,是以学生成绩作为评估学校和教师的标准,如果学生成绩下降厉害,老师可能会因此失去工作。”美国的David Laird校长说,美国很多小学的经费来自联邦政府和州政府,而经费分发是和成绩挂钩的,如果学校成绩不好,就会被列入不好的学校名单,家长便不愿把孩子送进这个学校。如果学校一直这样,政府就会干预,重组学校,换掉老师。所以老师和学校面临的压力很大,也不允许学生成绩滑坡。
而选择该选项的中国校长相反更坦然:要改革,就免不了有牺牲,以一定时间、一定程度的小范围退步换取大刀阔斧的进步革新,是可以理解并且包容的。
“其实中美教育都受到分数束缚,但课改方式可以多样,分数和课改并不矛盾。有分数无课改,走不到现在;有课改无分数,走不到明天。”曾在湖南永州基层小学担任校长多年的周校长总结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