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交互式
一个很生动的例子就是美国老师和中国老师讲灰姑娘的故事。美国老师提出一系列的启发性的问题,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的背后蕴含的意义,同学们相互启迪。想起自己上语文课时,语文老师基本上是照本宣科式地介绍作者的背景信息,然后分段,为什么这么分段,这句话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?过多地强调形式上的内容而忽略了内容本身。
相信国外的交互式教学更能吸引你的注意力,不过咱们也要积极思考每个问题,给出你自己的独特的见解。
2.案例式
课前教授给一个详细的新案例,让学生预习,课上教授提问,大家回答。老师很喜欢问完一个问题之后,期待学生积极主动回答,然后点一名举手的学生回答,教授把有用观点写到课堂上,直到你无话可说了,再进行下一个学生。如果没有预习,又被点到,就惨了!中国学生一般是老师提问完之后在内心默念不是我,不是我,不是我。然后真的不是你,松出一口气。
但是在美国教授提问没有什么规律,说不定下一个就是你,还是提前准备为上。不用担心枯燥,一般这个案例都很新,会引起你的兴趣的。不会像中国课堂上,案例是几十年前的,数据是自己篡改的,没有太多的新意,而且是和社会无法断层,无法对接。
3.小组合作式
同一个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基本上持续到期末,包括小组讨论,小组成员合作共同完成一个课堂小组presentation等。在小组讨论中大都是积极地参与配合。比如解决一个学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。一开始大家都提交一份观察报告,提出个人发现的现象或问题,教授整理分类之后,每个小组自由选取其中一个作为研究课题。
在整个学期中通过查阅资料、实地调查等方式,发现问题的根源和形成原因,分析问题被解决的可能性和可能途径,尝试给出可能的解决方案。整个学期中需要组员之间密切配合以达成长期的合作与分工,课程中期需要将自己小组的调研情况、调研方法的使用和研究进度等向教授和全班同学做汇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