规模庞大、学科齐全、研究高深、历史悠久成为入主世界知名大学的“潜规则”,但规模小、学科不全的普林斯顿却将这一“准则”彻底打破,创办出了自己的特色,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世界知名大学之路。
懂得放弃,才能收获更多
身处世界名牌大学地位的普林斯顿,与拥有上万学生的美国其他名校相比,根本称不上“大”,但事实却是它与任何一所美国名牌大学相比都毫不逊色:《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》杂志发布了2007年度美国大学排行榜,普林斯顿大学连续第七年雄踞榜首。
普林斯顿具争议性的话题是不设法学、商学、医学三大热门学院,这一做法也曾引来种种猜疑。对此,普林斯顿态度坚决,表示暂没有这样的计划。但现任校长雪莉·蒂尔曼的回答也是迂回曲折,“至少在我的任期之内没有这个计划。当然,我们也不能说永远没有这个计划,我们也不想捆住继任校长的手脚。”但单从普林斯顿坚持不设医学院的理由,便可解读到它的“理智”:“医学院必须与临床应用结合,而运作一个庞大的医学院和临床医院系统需要大量人力和资本。一旦设立,会分散我们的精力,干扰我们从事最主要的工作。”
就是这样,相比盲从,普林斯顿人总能清醒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。看重长远发展,没有“顾此失彼”的普林斯顿大学让自己赢得了卓著的声誉。因此也才有了这样的幽默:有人开玩笑说,如果在美国做一个调查,评出美国优秀的法学院,普林斯顿法学院肯定排名前五。但实际上,普林斯顿大学没有法学院。
但是,不设三大热门学科是否会给普林斯顿造成经济损失?资金对一个大学至关重要,难道普林斯顿面对财源流失当真无动于衷?不仅如此,普林斯顿大学更为学生提供了每年高达2.7万美元的资助,有55%的学生能够领到这笔奖学金。放弃赚钱的学科,如此大额的支付奖学金,普林斯顿的钱从何来?它会不会因此而面临资金问题?“资金压力总是有的,但可以说,我们目前的经济状况比绝大多数美国大学都要好。”校长雪莉·蒂尔曼直面现实却又信心十足。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普林斯顿每年7亿美元的经费开支并不是靠科研经费和学费来支持,因为它在集资和教育基金运作方面十分成功,确保了学校对优秀师资和生源的吸引力。2001年学校基金规模达到82亿美元,总额仅次于哈佛、耶鲁,但因规模小,人均数优先,普林斯顿大学的优势便凸显出来。普林斯顿的基金投资于股票、债券、风险投资和房地产业,平均年回报率达15.3%,此项收已经成为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。
与此同时,捐赠也成为学校的重点工作,有很多志愿者通过电话、邮件和出访世界各地时找人面谈,从而为学校筹集经费,他们认为捐赠对象主要是校友和家长。通过工作,校友捐款率达到59.4%。学校同时也接受讲席教授、奖学金、楼房设备等形式的专项捐赠。投资回报和捐赠使学校的年收入达到15亿美元,这使普林斯顿的经济状况同大多数美国大学相比,更胜一筹。
换个角度看问题,“小”意味着“精”
普林斯顿大学正在扩大本科生的数量,迄今已经增加了约11%。按照某些标准,11%可能不算太多,但如果这是建立在普林斯顿已经有35年没有扩招的前提下,11%对普林斯顿而言就是一个巨大的变化了。不仅是本科生,与美国其他名牌大学相比,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生比例也很小,那它为什么不增加研究生的比例?在过去几十年里,普林斯顿大学也一直在扩大研究生的规模,虽然进程很缓慢,但一直没有间断。虽然普大在扩大,但它一直很重视平衡问题,那就是在扩招的同时保证教学质量不下滑。求精不求全,求质不求量的特色让普林斯顿大学声名大振。身为国内知名高校清华大学副校长的郑燕康就曾表示,“在学生数量上,普林斯顿控制得很严,在校生只有6500多人。尽管普林斯顿的规模比清华小,但培养出来的学生却是国际知名的。普林斯顿作为知名大学,对人才的培养非常有特色。”据说,如果有雇主看到一封求职信,知道求职者是普林斯顿的毕业生,大部分雇主都会想,求职者肯定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。
而在院系及专业设置方面,普林斯顿大学把重点放在基础研究上,同其他美国知名大学的同类学院相比,它的工程学院的规模小很多;它的心理学专业方向更集中,注重基础理论研究。而在课题研究方面,也基本以理论研究为主,工科各系更是如此。为此诞生了一系列成果:它的等离子实验室是美国唯一研究核聚变的国家实验室;科学研究机构——佛洛斯特研究中心在许多领域取得了重大成果;因为杰出的数学成就,它被誉为世界“数学之都”,长久不衰;物理学研究也始终处于世界榜首。
“我们不需要什么都做”,普林斯顿大学现任校长雪莉·蒂尔曼的言外之意是要把该做得做好。不贪大求全,不盲目跟风,成就了普林斯顿大学的过去、现在,也必将成就普林斯顿的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