谁是中产阶级
而最近“小资”和“中产”萦绕心头,是因为上周看到这么一条消息。据说英国现在的家庭收入水平衰退到2004年水平。去年年底至今,对英国经济复苏的鼓吹,也逐渐变成了对英格兰足球队的世界杯预测,自怜自恋欢天喜地的评论,又不敢太放肆的鼓吹,结果总是那么有点小悲情,复苏迹象与国家队一样,来得早,走得也快。每天看BBC的经济新闻,我已经习惯了这种不列颠式的冷幽默。
经济收入退回到2004年,这不见得是什么坏事。起码那是我印象中最好的英国时光,经济不错,我透支自己的奖学金,吃吃喝喝。其时正酷爱壁球,一周打三四次,没有全球变暖的喧嚣声,夏天我还去了附近的露天音乐节,根本不用考虑天气预报。
这种无忧无虑的穷乐呵,总是和在英国的时间长短成反比。尤其是每年政府财政预算出台,各大报纸把各个阶层的收益得失,都会计算一遍,只要你在这里生活上几年,也就习惯性地算计一番。其实所谓得失,无非就是几百镑上下,关键是重在参与,津津乐道的门清,显示自己已经成为这里生活的一部分。
多次观察之后,我才发现英国社会阶级分层明显,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分类法是8等,其中职业标准尤其明显,按照社会学家Kate Fox(Watching the English作者)说法,英国也许是世界上极少数以职业和身世来区分阶级的国家,在美国,区分阶级,收入标准排在职业标准前面。对我来说,英语口音是个最直接的指标,现在基本上可以听出什么女王语音(RP)、河口语音(Estuary English)、伦敦科克尼口音(Cockney)。
如此介意阶级,其实是一种本土化的标志。来自共产主义中国的我,耳濡目染,俨然成为“君君臣臣”新保守党人。而在华人之中,讨论什么是中产阶级,是一个极富观赏性的话题。在我看过的网络论战中,以讨论中产阶级的中文帖子,常常以攻击对方的收入合法性收场,成为继毛泽东、台湾和民主三大水坑之后的第四大坑。
而最有趣的现象是,往往最不得意,也最有希望发达人的发布的中产帖,常常把英国的中产阶级标准定得很高,往狠了说,既表达了对现状不满,又对自己起到了心理暗示和励志的效果。
中产之累
关于此地中产阶级的生活,我暂时没有什么可说。
相反,在很多年前,对于中产,我有很多的想象,基本上是批判居多。当宝洁刚刚进入大陆,才知道有个词叫“尴尬”,而且都是因为头皮屑引起,太空时代的饮品叫果珍,还是美国宇航局指定饮品,而金龙鱼食用油做出来的菜,蔬菜绿的像没有炒过,虾仁大小划一,一头银发的爷爷与孙子,恋人般相视一笑,年轻的妈妈化着淡妆,享受做菜的油烟,而干了一天活都不显累的爸爸,西装挂在手上,刚好走进门,中产之家,其乐融融。
我觉得一个字:假。而年轻时候的批判,在英国社会的意识形态之下,发生了质的变化。在这里,中产阶级,是一种典范。首相卡梅伦和太太放低身段,往中产阶级的小厨房里面挤。
我知道他们哭穷,目的之一是安慰有点失落的中产阶级。不过,我确实有点喜欢英国中产阶级在经济上的破落像,甚至觉得收入倒退到2004年,可以降低这个准入的门槛,让更多的人中产起来,社会也许更和谐。
要知道,年过三十,成为中产的截止日期,如影相随。朋友坐到一起,不好意思直接打听工资。说来说去,无非去哪里度假,订了欧美嘉还是直接BA的机票,严厉批评英国小学数学教育不好,也就是暗示去私校才是心中的目标。如此不小心,都是钱的影子。但是,面子上要说一句话,我们要成为主流,也就是做中产阶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