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即将过去。10年中,英国、特别是首都伦敦变化巨大。
据英国国家统计署报,截止到去年年底英国6千万总人口中约11%是所谓“第一代移民”。民间组织“移民观察”(Migration Watch)的数据称,这期间外来移民人口几乎翻了一番。
翻天覆地的人口组成变化,最值得说道的恐怕就要算是伦敦人衣、食、住、行这些生活基本面上变化了。对于华人社会来说,在伦敦中餐业过去十年的变化虽然用天翻地覆来形容有些过,但用今非昔比却丝毫不过。
中餐品质提升
十年前的伦敦,像样的中餐馆找不到几家。这里所说的“像样”不是讲装潢与档次,而主要是指饭菜口味。
21世纪初的伦敦城,多数中餐馆还是处于主要为“洋人”服务的境界。吃来吃去不外乎古老肉、炸排骨、炒饭、炒面、酸辣汤之类的花样。近年来,随着大量留学生和技术移民的涌入,中餐业市场环境发生不少变化。菜系多样化至少是这种变化的一大反映。川菜似乎是打破“粤菜”一统天下的第一号。
这里必须补充的一点是,之所以“粤菜”要打上引号,主要因为那些号称粤菜的很多餐馆,由于为适应英国人的口味,其实伦敦过去的“粤菜”也不怎道地。继川菜馆后,东北馆、福建馆、湖南馆以及上海馆和台湾馆都应运而生。如今,一些餐馆年前甚至在本地中文报纸上打出广告,号称拿手东西南北各路菜肴,伦敦中国餐菜系多样化趋势可见一斑。
除菜肴多样化之外,伦敦中餐“中国味”的品质提升才是真正让人可喜的地方。从新疆烤羊肉串、兰州拉面到东北地三鲜,从四川担担面、台湾牛肉面到上海小笼包,伦敦中餐的确改变了模样。
万国饮食
伦敦餐饮业水平全面提升也不仅局限于中餐业。由于伦敦过去十年迎来的大量移民来自世界各地,因此菜肴的地道程度也是普遍改善。光从亚洲国家餐馆来说,日餐、泰餐、越南餐普遍趋向精益求精以及档次升级,马来菜和韩国菜也悄悄出现在街头巷尾。
即使是欧洲大陆主流的法式、意式餐厅,也被伦敦一些主要美食杂志评论人纷纷指出,走特色之路数目多了而走大众化唬弄英国人老路的少了。与此同时,一些原本在伦敦市场不大的菜肴,比如说俄罗斯菜、波兰菜、德国菜,随着这些国家的移民增多,也开始涌现一些口碑不错的小馆子。尽管这些后者不管从数量和规模上都远远无法与孟加拉餐(号称印度餐)和中餐等主流餐饮相提并论。
伦敦市前任市长利文斯通最近曾经在一次电视节目中感慨万分地说,“我年轻的时候伦敦找不到几家像样的好餐馆,如今你想吃什么基本上都能找到。”可见,这位南伦敦土生土长的前市长也注意到了吃在伦敦的巨变。